《中国体育报》:“体育+” 无限大

2019年07月17日 | 来源:
|

“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鼓励地方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运动场所。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精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这是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部分,针对“强化体育锻炼”的具体表述。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已经提了数十年的目标。但在过往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体美劳”大都要让位于文化课学习,初三、高三毕业升学班进行“非文化课学习”,甚至还会被指摘“不务正业”……但事实果真如此么?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连续多年下降,中学生近视率持续飙升,青少年脊柱侧弯率触目惊心,此番种种,大都与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缺少科学有效体育指导有关。《意见》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希望打破过去“唯分数论”的考量机制,让青少年学生在智力强起来的同时,德、体、美、劳也无一不强,无一不精,成为真正意义上全面发展,没有缺项的“五星战士”。

在这一过程中,体育的作用至关重要。萨马兰奇说,体育是唯一能将人类所有共同语言融合在一起的“世界语言”。两个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人,在观看、参与体育比赛时,往往能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短时间内就有可能从陌生人成为朋友和知己。这就是体育的魅力,而这也为“体育+”,体育向其他领域的延展提供了可能。

以德育为例,体育中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竞争观念,其实就是人类美好品质在赛场上的浓缩,很多在课堂上难以说清道明的事情,到了运动场上一目了然。

至于美育,体育本身就是创造美、发现美的过程,如今不少学校也开展了诸如设计体育海报、出版体育报刊、摄影绘画体育瞬间的活动,就是体育和美育结合的具体实践。

说到劳动,很多人可能很难将体育和劳动划等号。但实际上,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曾制定《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即《劳卫制》,当时几乎所有青少年学生都以参与劳动,进行军事体育锻炼为荣,并努力取得达标证书和奖章。尽管《劳卫制》已经发展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但体育和劳动还是有先天的联系。近期,也有不少学校在尝试体育和劳动和结合,通过劳动游戏的介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掌握劳动、喜爱劳动的积极性。当然体育最重要的,还是为各项劳动提供了身体基础,没有健康体魄做支撑,相信任何劳动都是开展不下去的。

而这其实正是“劳动+”可以“+”出无限大的逻辑根源,因为身体不但是革命的本钱,更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基础。有时候最被我们忽视的,往往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