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为科技战“疫”贡献力量?这场发布会告诉你

2020年03月17日 | 来源:
|

3月1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药物疫苗和检测试剂研发攻关最新情况。5个部门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作介绍,其中,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问题一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现在国外的疫情形势越来越紧张,有很多国家检测已经成为他们疫情防控的瓶颈。近日有媒体报道说,我们有高校向一些境外的国家捐助检测的试剂盒,这些检测的试剂盒在国内使用的情况怎么样?下一步出口这些试剂盒,要做哪些准备?”

雷朝滋:

       感谢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的关注和支持。大家知道,在这次疫情防控和科研攻关当中,高等学校及其附属医院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刚才记者朋友提到的信息,可能是3月12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向格鲁吉亚政府捐赠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情况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按照中央部署,在科技攻关组的支持下,教育部组织高等学校迅速开展应急攻关,在22所有研究积累和技术优势的高校,针对核酸、抗原、抗体不同的检测对象,选择了多种技术路线进行布局。高等学校联合相关企业开发了一系列新冠病毒快速检测产品,据初步统计,我们现在已经有7种由高校联合企业研发的检测产品,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审批,并在本次抗疫当中投入临床使用。

      在核酸检测方面,高等学校研发出多病原检测新技术,刚才提到的捐助试剂盒,就是由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联合相关企业研发的。在2月底,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审批,可以同时检测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6种呼吸道病毒。格鲁吉亚政府也是了解到相关情况后,通过驻华使馆向中国政府提出了这方面的请求。武汉大学还研发出了可同时检测10大类40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新方法,该方法还可以监测病毒的突变。在抗体检测方面,共有3款高校联合相关企业研发的试剂盒率先用于临床使用,具备随到随检、全自动高通量等优点。核酸检测和抗原、抗体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有效缩短检测的窗口期,提高检出率。

       当前随着国外疫情发展,对病毒检测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在保障我国病毒检测需要的基础上,我们的检测试剂已经走出国门。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研发的14种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获得了欧盟CE认证,正式取得了进入欧盟市场的资质。我们不仅捐赠了一批试剂,也已经向意大利、英国、荷兰等十余个国家开始供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挑战。我们非常愿意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我们的贡献。

问题二
“ 羊城晚报记者:

在疫苗的科技攻关中,主要有哪些高校在开展?目前有什么进展以及新的发现?”

雷朝滋:

疫苗作为疫情防控最有效的医学手段,可以有效地阻断病毒传播,不仅对中国取得抗击新冠疫情的最终胜利、稳定经济形势、有序复工复产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世界疫情的下一步走向。

在科技攻关组的支持下,教育部从春节开始就动员有研究优势的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快马加鞭、全力以赴,重点从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三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协同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加快开展新冠肺炎疫苗攻关。

其中,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特点是通过鼻腔滴注的方式进行接种,目前正在进行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预期4月底完成候选疫苗的临床前研究并申请临床试验。重组蛋白疫苗目前已经开展小鼠与兔子的动物实验,并已掌握了大规模生产高质量和高纯度的疫苗蛋白技术。核酸疫苗是全世界都在积极探索的疫苗研发新技术,目前全球还没有人用疫苗上市。中国高校利用前期中东呼吸综合症研究中积累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快核酸疫苗研究,将尽快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还有高校已经从新冠肺炎康复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对新冠病毒具有很高中和活性的抗体,以此制备的高纯度、全人源中和抗体,可以提供三周左右的短期免疫保护,正在准备进行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总体来说,高等学校疫苗研发工作都在按照预期积极推进,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有序开展,部分疫苗有希望尽快进入临床研究或者应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