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师友》刊首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学校武术的使命担当与实践探索

2020年06月09日 | 来源:
|


现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进入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作为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与气势、反映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中国武术,如何在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教改实践中,将武术动作技术的教学深入到精神层面、升华为心灵的教育,如何将动作技术教学对接于文化传承与国脉传承、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民的塑造,即是每位体育师友履行教书育人之职、践行课程思政需要思考的“大哉问”。


首先,学校武术的新使命,需要确立新的教改目标。从文化遗产的视角看,武术拳种流派的形成既是文化样式全面性的“击有其术,舞有其套”、理论与实践完整性的“由术而诀”,也是孔子大学之道“在亲民”塑造新民的图纸绘制。从“在亲民”灵魂塑造的绘图看,武术文化行为方式存在的“迎拳而动,避锋而为,迎避结合”三种类型,指向的是培养具有“胆气,运动谋略与智慧,谨慎心理与辩证思维”的武术人格;而武术文化独特的实践方式——武德规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促进其成为善良的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训练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促进学生成为勤劳顽强的人;“拳不离手”精益求精的训练要求,有利于养成学生成为卓越精致的人;武术动作对“刚柔、快慢、轻重、开合、长短”的处理,有助于促进学生成为有艺术品位、充满情趣的雅致的人——又是对“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化人。因此,利用武术文化内含的人格类型的倾向特征,继承武术文化传承所探索的健全人格养成的历史经验,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成为中华儿女”理应是新时代学校武术教改目标新设置的方向之所在。


其次,学校武术的使命担当,需要更新动作教育的理念。实现新时代学校武术的教改目标,需要坚持学校体育动作教育的本质特征不动摇,更新动作教育的理念——在不断丰富动作教学方式方法时,自觉地以动作技术作为媒介与载体,积极推进动作技术教学“由外在而内在、由身体而心理”的教育化发展。新时代学校武术的动作教育观,既需要以动作技术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更要由此健全学生的人格、塑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武术使命担当、实践探索的动作教育观,既是行为主义教育观下由外在可见的动作习得抵达内在难见的灵魂重塑的过程,也是中国教育思想的体现,如荀子“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所说的“由身而心、由心而行”嬗变过程,还是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以动作之练“格拳致知”终成具有武德与功夫的武术人的优秀传统。因此,在动作教育观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地更新教改理念,既是新时代学校武术使命担当的必然,也是其实践探索的重要基础。


最后,学校武术的实践探索,需有系统的方法学支撑。新时代学校武术的实践探索,在教学设计上需由以往的“新授中心”完善以“新授与复习的并举”。例如,10课时的教学计划过去常常以“8次新授、1次复习、1次考试”进行安排,这样的教学计划安排反映其存有“以新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之嫌疑,潜伏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练、忽视教学的复习环节之隐患。因此,根据武术教学的实际是教与学双方的互动、新授与复习环节的组合,以及武术文化传承“学会容易,练好难”的拳谚和“一辈子练一套拳”的传统,保持教与学的合理张力,强化武术教学的复习环节,更新以新授与复习并举的教学设计,就是新时代学校武术实践探索的前提。因为,强化复习有助于掌握技能、深化理解、实现身体锻炼的心理影响。当然,强化复习、实现新授复习并举的学校武术实践新体系,并非简单的重复训练,而是需要以多样多类多层次的动作复习方法系统,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切实提高动作教学的质量。对此,我们可在以往动作规范的新授教学时,以“正反双手单手动作方式的六套化、身心配合的六合化、身体与空气摩擦的浑圆化、动作力度速度幅度三元素的变奏化、动作攻防性质的分类化”探索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以“动作拆喂的陪练化”探索教学方式的对练化,以“格斗动作的武德化、动作方式的人格化、动作教育的国族化”探索教学目标的教育化,以“竞技目标、竞赛内容、赛事运作的多样化”探索竞技方式的纷呈化,丰富复习方式与手段,深化动作教学的进阶与层次,推进学校武术动作教育实践探索的创新性转化,着力构建新时代学校武术动作教育的“教、练、赛”新系统。

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学校武术动作教育的新实践夯实“体育强则中国强”的教育地基,为助力国运昌盛、塑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民,做出体育师友的新努力新贡献。

(戴国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学校武术的使命担当与实践探索[J].体育师友,2020,43(02):2.)